扫地哲学


题目:扫地哲学

扫地,本是件简单的家务事,但在爸爸眼里却马虎不得。或许是因为爸爸年轻时第一份差事就是打扫店铺,每天早晚从店前扫到店后无数次,所以他对扫地一事十分讲究。于是,爸爸在我们小时候就开始训练我们扫地。然而我们平时少做家务,扫地时动作笨拙,不是握姿不对, 就是力道不对。只见扫帚轻拂,如徐自摩的再见康桥,“挥一挥扫把,不带走一片灰尘”,地板怎么也扫不干净。

每当爸爸瞧见我们闲着在打电动游戏,便会吩咐我们去扫地。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件苦差。毕竟正玩得兴起,要放下电动游戏的确扫兴,而且扫地时得把风扇关掉,扫完地后一定汗流浃背。要是扫得不干净,还有些灰尘毛发散落墙脚,当然少不了一阵训话。所以,当时我们都会千方百计逃避扫地的厄运,一旦被吩咐扫地,兄妹间便开始‘孔融让李’,你推我闪到最后不了了之。但更多时候,还是得硬着头皮遵从指令,乖乖扫地。

然而长大后,慢慢才开始领悟出扫地的精髓。房子再华丽也胜不过一间干净舒服的家。虽然扫完整间屋子后一定满头大汗,但也满心欢喜。那种实在的满足感是电动游戏里虚拟胜利所不能替代的。如果扫了地后再拖地,脚踩着亮晶晶、滑透透的地板更是无比的舒服。

再者,从前总不明白开扇似的扫帚,为什么把柄都那么短?殊不知那是为了训练谦卑的腰力,有如传统的日本文化里,人与人见面时都须弯腰鞠躬问好。扫地时微微的弯腰不住提醒自己在社会里待人处世时都需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不因本身的学历高或家世好而摆架子。就像父亲刚踏入社会时不计较工作,只求表现。

渐渐的,扫地成了一种习惯,每当工作上遇到瓶颈时就会找来扫帚把屋子从头扫一遍,边扫边推敲,心里盘算下一步的工作该怎么计划。扫完地后出了汗,打结了的脑筋已经解系,工作心情得以调整以继续迎接下一轮挑战。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9/11/23

悠悠琴声伴我心

有一回,看见朋友在阅读《读者文摘》,便随口对她说道:“《读者文摘》是本看爽的读物,因为里头资讯不多,谈的都是些好人好事。”没想到我朋友竟回了我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就因为如此,所以更应多看些让心情愉快”
这世界太多纷扰,再写些批判的文章也于事无补。不如分享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经历,来鼓舞读者,也是不错的写作动力。


题目:悠悠琴声伴我心

前阵子刚搬到新邻里,对四周的环境无比新奇,尤其是斜对面家的练琴声。

每天清早,暖暖的阳光刚晒进院子,依稀传来的练琴声已开始搭着早晨的微风,围着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打圈;而跳跃的音符正带领着湿衣服上的水粒子,蒸发于清晨的空气中。

傍晚,干透的衣服在日落里轻轻飘扬,伴着的又是那练琴声。这练琴声也的确练得有够勤啊。于是日复一日,只要在院子里晾衣、扫地、倒垃圾,这练琴声就会徐徐的飘入耳里,时而是琴谱里的交响曲;时而是时下的流行曲,更多时候是些歌剧里的古典乐。当然,练琴声本意在于练习,断断续续的琴声雖不能让人听出耳油,悠悠的琴声卻也不会捣乱心思,反而为乏味的日常生活注入一丝生命力。于是,邻里的练琴声渐渐的开始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每当进出门,练琴声似乎在说:慢走、欢迎回家。这种习惯后来变成了自然,如果出门不闻琴声,反而会在心中猜测那黑白健上巧手的主人是不是外出了,或在小睡?

犹记得小时候,父母也曾让我学弹琴。自此家中就被杀鸡的琴声搞得不无宁日。或许是缺乏节奏感,或是灵活度,从指尖奏出的音符与振动耳膜的声波似乎有些不协调,尤其当思路因为课业或是其他事情给占据时,所奏的曲也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弹琴固然能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但我却无法持之以恒的定时练琴,以至最后兴致阑珊,放弃了习琴的机会。

多年后的今天,再闻起练琴声,不禁回首过去的不坚持而感遗憾。或许和弹琴相比,我對欣赏他人的演奏更有天分。无论如何,只要这练琴的毅力与恒心不懈,相信总有一天邻里的练琴声将会蜕变成台上的演奏曲。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9/11/11

毕业小记


题目:毕业小记

暗淡的红玫瑰倚在墙角与秃头的向日葵作伴,意味着毕业典礼已过多时。然而翻回毕业当天所照的相,定格的画面丝毫掩饰不住那灿烂的笑容。尤其是与四年同窗离开工大后再次重逢一起穿上朱红色的毕业袍,把四方帽往天空高高抛去的那一刻,更影出心中难掩的喜悦,像是把四年来累积的快乐元素统统一下释放出来。

犹记得考最后一张试卷的前个星期,同学到我房间复习考试,闲聊间问起舍不舍得离开的问题。当时背乡已久的室友只是轻轻答道想快点回家,舍不舍得这问题得等到离开那天才会有答案。而离开的那晚上,答案终于揭晓。考完最后一张试卷的那一晚,同窗们又回到当年一年级新生报到时入住的宿舍大厅。四年了,大厅旁的杂货店还在摆卖着同牌子的饼干;猫儿还是目中无人的四处溜达。四周的一景一物似乎如刚报到时一样,唯一变的是我们,毕竟我们终究是这里的过客。此时,大家围坐着,一边缅怀着即将离开的象牙塔,一边谈着毕业后的将来。尽管大家如释重负的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抱满期盼憧憬着未来,但也确实依依不舍。“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此次告别,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再聚了。同学说快啦,现在五月,八月毕业典礼不就能见面了吗?说得没错,那毕业典礼后呢?大家开始静下来。又有同学说快啦,只有我们当中有人结婚摆酒,不就能见面了吗?结果大家又哄堂一笑,开始揣测是谁先摆喜酒。只是笑声中掩饰不了离别的惆怅,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学同窗都来自五湖四海,尤其刚毕业大家的重心都放在事业上,而安排在人生道路上的各个责任也会接踵而来,躲也躲不开。到时就算亚洲航空送免费票也无暇像大学生涯时一样踏遍半岛逐一拜访同窗家乡。

尽管大家隔天得早起回乡,但屁股却是粘住了凳子,嘴里说再聊个五分钟就散,好回去收拾房间,但大家却都使劲挖空脑袋摊出记忆,数着一同经历过的往事。最后夜深,抵挡不了瞌睡的召唤,才迫不得已站起身来,却又继续聊起来。而眼前的同窗开始模糊,犹如上回与同窗一起出海度假浮潜时,透过碧蓝海水看着同窗一样。是眼累了吗?还是眼泪?结果同窗眼泪率先决堤,唯有祝福着大家锦绣前程。

是的,就祝福大家的将来像高抛的四方帽一样,展翅高飞!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9/9/18

信仰父亲


题目:信仰父亲

我爸是个业余哲学家,满腹的人生想法常不经意地流露于言语间,内容虽然老掉牙,却字字忠言,终身受用。。我想,这该归咎于他早年在外地工作的关系。我爸爱观察人言举止,每当到他乡出差滞留在机场或巴士站时,我爸总会静静地坐在长凳上,悄悄退出这个世界,观察过客的一举一动,揣测他们的下个动作和举止用意,猜猜哪个是好人、哪个有家室、哪个吊儿郎当、哪个大好青年。这像足戏院里的观众,躲入黑幕,静观世人作秀。难怪我爸不爱泡戏院,原来他早已阅历一幕幕有血有肉的人生电影。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也无形中让他领悟了许多人生道理。

据我所知,我爸的阅读量不大,但过目不忘,尤其他能参透并实践知识,把书中的粮食当作借镜运用在生活中,这种活读书的本领,叫我这大学生羡慕不已。我最喜欢他阅读我的史书,读后找我讨论历史人物,还分析出故事中的道理与曲折由来,实在过瘾。除此之外,我爸也爱“研究”报纸,从新闻报道甚至是广告里洞悉时事,了解时下的最新动态。然后,他会像新闻播报员一样在餐桌上一一简报给我们听,还像分析师般加入自己的见解。虽然有时报告失误,把某某人物或是时间颠倒,让我们啼笑皆非,但这培养了我们从小关心时事的好习惯。

当然,哲学家自然多话些,故事和道理念多了开始变成孩子所谓的“唠叨”。这样的矛盾自古以来都是家家难念的经。如何做个好听众,已是孩子必修的高深学问。虽然如此,这些年来在外地求学,不时会怀念我爸的碎碎念。偶尔,当遇到一些人生瓶颈时,我会想如果换是我爸,他会怎样做?原来,我爸已成了我的信仰,浅意识主宰我的人生。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9/7/24

天天都是母亲节

今年母亲节的礼物


题目:天天都是母亲节

每逢五月第二周,即是我和妹妹较劲的日子。回首童年,一踏入五月份,我和妹妹便开始各自伤脑筋构思制作母亲节礼物,无非想制作出比对方更别致的礼物以博取母亲芳心。从简单的母亲节卡片,到立体心型贺卡,再来是亲手制作的康乃馨,无一不谋杀了许多脑细胞。童年天真无邪,五月间如果突然发现书房被反锁,或是深夜里睡房亮着黄灯,不必惊慌,因为妈妈心爱的孩子正在里头酝酿着母亲节礼物:只见书桌上堆满了手工刀、五颜六色的花纸、彩色笔、浆糊及一些说不出名堂的手工原料。身为孩子肚子里蛔虫的母亲瞧在心底也不好说破,静静的等待母亲节的到来,期盼礼物的惊喜。有时太早完成礼物,又得开始伤脑筋把礼物藏好,深怕还没到母亲节正日,礼物就曝光了。而顽皮的我们在小心把礼物藏好之余,也会想尽办法窥探对方所制作的礼物,把三十六计里的‘知己知彼’发挥得淋漓尽致。

手工制作的礼物纯属博‘妈’一笑,固然没有比从外头买回来的礼物更有实际用途,但也因为独一无二而显得加倍珍贵。就像情人节时情侣互送亲手制作小手工,看在别人眼里无非是占据储藏柜里的另一物件,但在情人眼里却像个宝物,记载着走过的岁月及尝尽的甜蜜与辛酸。情人如此,母亲亦然。于是,母亲会把累积多年的礼物珍藏在一个小抽屉里,而那抽屉无形中渐渐被标签为‘母亲节礼物收集柜’。当然,每回母亲收到礼物时,除了仔细欣赏一番外,也不忘给于评价,以便来年更上一层楼。

后来,这传统一直延续下去,至最小的妹妹出世懂事后,也加入战围,形成三角战。虽然如此,我们当中偶尔也有联盟的出现,或是我和小妹妹一同制作礼物,或是两个姐妹花站在同一阵线对抗大哥哥,过程好不精彩。

进入大学后,也不知是天真不再,或是江郎才尽,这样的传统变得断断续续,有些年简单得只请母亲吃一餐了事,想起来实在敷衍。今年心血来潮原本想制作一个大拼图,把与母亲的合照统统放进去,但在收集照片的同时,却惊愕发现在数十篇数码储存光碟里,和母亲近年来的合照竟十只手支数得尽。回忆这些年来,当履历逐渐沉淀,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妈妈开始缺席我的人生。不,正确地说是我已忘了邀我妈妈参与我的人生。原来,在这段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已不知不觉在我生命中从主角变成了配角。这是多么可怕的事!至此收起大拼图的念头,排排时间表多回家吃妈妈烧的菜,我想只要和妈妈一起吃饭,天天都是母亲节!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9/5/8

慢慢来,比较快


题目:慢慢来,比较快

话说我工作的地点靠近货柜码头,道路上不乏笨重的卡车行驶,所以凡遇到上下班的繁忙时段,车速都是以低手挡缓缓前进。

本来早晨驱车上班,风和日丽,独自花些时间在车龙里图个清静,鉴赏一片CD,听电台主持人耍嘴皮子,或是等待远方拂晓的那一刻,也是件心情轻松的事。但偏偏就有没耐心的司机抄路旁的紧急通道企图插位,搞得车子一下油门一下刹车,神经一直紧绷着。如果文明指的是社会进步与自律的状态,那我想大马只文明了一半。从望后镜里看着一辆辆汽车从车队里移进路肩上,践着杂草和沙尘火速从车旁掠过,到前边插队,造成原本两行车道顿时变成三、四排车,心中不禁纳闷。路上挤挤的都是上班族,大家都希望准时到达工作的岗位,那么这些司机为何只想到自己赶路而妄顾交通次序为难其他循规蹈矩的公路使用者?要知道,半小时的车程被这些插队的车辆搞得一路上走走停停,更是费时。最为他们不值的还是那些乖乖排在中间车道排队的车辆,眼看被插队的车辆左右夹攻,自己原来的车道被占去,落得打讯号灯求旁边车道收容的下场。此时要是有什么碰撞,不更得不偿失吗?

汽车的引擎低声咆哮着,猛喝汽油放臭屁。突然想起九把刀的书名《慢慢来,比较快》,心中特别有所领悟。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9/2/4

风暴降临


题目:风暴降临

我家斜对面有栋废置的高楼,那是九七年金融风暴的遗物。它楼高二十几层,以青、蓝、黄为主色,下面是购物商场,上面是办公楼,楼顶还有个直升机坪,好不威风。我想这座楼的老板应该是个华人,因为那办公楼的外墙上镶上数十片玻璃,组成了一个‘吉’字。无奈的是,这风水设计似乎无法扭转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厄运,就在购物商场开张不久后,里头的商店逐一搬离,最后人去楼空,落得一座荒楼。

还记得当年我刚上中学,每天在家门前等着校车时,不由地观察着它的建筑进展。眼看着高楼一层层地从平地崛起,工地‘叮叮咚咚’的建筑声听了叫人兴奋,心中不禁促它快快完工,那么我就能天天徒步买新鲜的鲜奶当早餐了!然而我这简单的心愿随着金融风暴变得昙花一现,才喝了几个月的鲜奶,里头的超市就搬家了。

那年,我才疏识浅,‘金融风暴’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更像电视剧的片名,于是心中纳闷为什么要空置好好的一栋楼。再惊慌失措的市场也无阻我玩乐的心情,唯一的变化是那鲜奶。

事隔十年,金融市场轮回,经济不景再现。如今趁着大学假期回家,细雨中的高楼已面目全非:外墙脱落、窗户玻璃悬吊在半空中,杂草残枝从高楼墙角冒出,错看之下还以为是巴比伦时代的空中花园。当积聚在高楼中的雨水从裂缝中湍流而下时,这沧桑的一幕不仅唤醒我对当前市场危机的意识。试问,半年后毕业的我能否在这次贷金融危机里安然度过,抑或是像我眼帘里的高楼,虽是高大亮丽,却是那么不堪一击?至此,身体不禁打了个哆嗦,就不知是因为细雨中的掠风,还是思索里惆怅的心情。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8/12/16

核能发电须有周详策划


题目:核能发电须有周详策划

据能源、水务及通讯部长拿督沙兹曼上周表示,大马最迟将在2023年使用核能来发电。他也指出,除了使用核能,政府已别无选择,因为这是比较好的替代能源。

核能发电的主要燃料来至于铀矿及再处理的核燃料废料。无可否认,核能发电可以大量减少现今天然气发电厂所排出的温室气体,而且核能发电所生产的电力与热能庞大,足以提供日益增加的电力与热能需求。据个例子,现今普遍的核能建设都是我国巴贡水坝电力生产的100倍以上。虽然核电站的建造经费庞大,但是其运行成本却相对的低,尤其近来天然气与石油价格高涨,更显得核能发电的可行性。因此,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于200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共有435座核反应堆遍布在大约31个国家。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开发核能发电计划将是一项艰巨的行动。国际原子能组织就指出,从基础到成功开发及建设,核能发电计划将大约耗时十五年,并需涉及积极的人力培训与技术研究。与此同时,研发经费,有效的管理系统、危机反应措施及相关法条的制定都必须提升,以期达到核能安全执行的水平。翻阅报章,国会大厦漏水事件频频发生,这不仅叫笔者质疑大马开发及执行核能发电的能力。

另外,大马近来整体发展已不如早年蓬勃,经济与建设放缓促使全国电力使用量稳定,短期内没有突增的趋势,因此如果增设新核能发电设施,相信到时将发生供过于求的情况,并造成核能发电运行成本的负担。而如果以核能发电替代现有的天然气发电厂,核能的电力输出强大将造成全马发电厂个体数量减少,到时将会因为太依赖这些少数量的发电厂而发生能源应变危机。再者,我国并没有生产铀矿,而这次的石油危机让我们学习与认识到,太过依赖国际能源燃料供应将造成国内市场状况的不稳定。因此,开发核能发电计划不止将被国际强国的科技所牵制,在燃料供给方面也会出现许多不定数。

最后是安全与废料处理问题。笔者犹记得1986年的车诺比核能电厂事故,凸现了核能发电在科技研发、管理及人力培训的潜在危险性。另外,核能废料具有强力的放射性,因此如何安全的储存与处理也将是一大挑战。
总的来说,核能发电在众多的替代能源当中无疑有它的优势,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它的负面影响。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能源相信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不论开发核能发电与否,我国领导人都必须专业的评估与策划我国未来的能源方案,以求在世界平台上分一杯羹。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言路版,2008/9/28

早安早安

这篇文章描述我industry training的生活心情。


题目:早安早安

话说我现在工作的地点离家有四十分钟的车程,每日天未亮就出门,一来以防比我年纪更甚的老马在途中闹别扭,我还有充足时间想其他办法赶去上班;二来在这万物喊涨的年头,专家指出时速八十是最佳省油速度,且又可避免中‘三万’。此时此刻,马来名言‘biar lambat, asalkan selamat’在心底别是一番滋味。其实,漆黑的街道并不寂寞,原来许多人都熟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道理,只是他们纷纷都爱从我车旁迎风掠过,似乎都把专家的话当耳边风。

星海底下的路程还好有收音机做伴,熟悉的曲目夹带新闻简讯,报告天下大事,让置身于地球村的我紧赶在时代的尖端。想必,掌握及时社会动态是地球村民唯一值得光荣的事。

当我哼着收音机传来的老调,天际不觉中划开了第一道曙光,提醒贪玩的散星快快回家。而后,通红的天空慢慢由深至浅,把云朵映成缕缕不规律的形状,乍像粉红棉花糖,叫人见了真想随手拈来一口把它吃掉。原来破晓就是这么一回事。或许在这事事多变的年代,唯一不变的就是那日出日落了。

车子驶进露天停车场,车头灯一熄,沿路柱上低垂的街灯也应声而灭,向世界宣告新一天的降临。

步下车来,太阳依旧在重叠交错的云层后,却缓缓地温暖大地,那适中温度仿佛呼唤着万物放下昨日的一切,披肩戴甲准备迎接美好的一天。是的,昨日已不可追,明日尚未知,唯有掌握当下,认真地对待每寸光阴,人生才不为过。就让大家共同努力打造理想,以晨曦为鉴,一步一脚印携手写下这美好的一天。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8/july

礼物


题目:礼物

每逢教师节,家中排行老么的妹妹都会为之而发愁,苦恼不知该买什么礼物送老师才好,有好几回还缠着我,要我帮她挑礼物。

对此,我都会语重心长的答道:想想什么是你老师最需要的,就买什么吧。”结果,她沉思了好久。

还记得以前有个朋友这样说道:“生日干嘛要送礼物呢?费时又费力。最糟的是你买来送他的东西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东西又不一定是你买来送他的,结果你的礼物变成他的垃圾,那倒不如包个红包让他以后自己买,这样更实际。”

我说一份礼物,不仅仅是物资而已,它是一份诚意,象征着你对他有多了解。随便到精品店去挑个包装华丽的摆设品很容易,但要选一样朋友钟意,或是正需要的东西,就怕你抓破了头也想不出。你平时有留意朋友出门不戴手表吗?为什么他不戴表呢?是他不爱戴表呢?还是他旧手表坏了?抑或是他的皮肤对金属会过敏?如果你想买件衣服作他的生日礼物,那他是穿什么号数的衣服?他喜欢什么颜色?什么款式?什么品牌?这些细腻的观察并不是女生的专利,反之却代表着你对这段友情多认真。

礼物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价格,而在于挑选礼物整个过程的那份心意。我就认识一个朋友,他竟然特地到国外去买样他朋友非常迷恋的饰物作他的生日礼物。你可以笑他痴,但那叫作心意。我不敢担保这样的友情一定会天长地久,但至少他曾为这份友情付出过。爱情也是。亲情亦然。

所以,每当我为朋友的生日礼物伤透脑筋时,我就知道是时候为这份友谊加温了。

说着,我妹妹问我道:“我昨天看见老师铅笔盒的拉链坏了,我买一个新的送给她,好吗?”

占时邦顺,刊于中国报,2008

到林明去上历史课

这是个超赞的地方。一生中一定要去!


题目:到林明去上历史课

“林明?现在已是个死城了。”那日游走关丹向德士司机问路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的确,林明是彭亨州的一个弹丸小镇,比邻林明河,又被绵绵群山环抱着,进出外界也只有那仅仅的一个口。当年盛产锡米,林明(Sungai Lembing) 从此成为地理教科书上的一个点,其经济活动让它跃升世界舞台,辉煌一时。但自从锡价暴跌,当地开采锡米的英国公司离去后,林明已不复昔日的繁华,万人矿场的盛景也只能被仅剩如今两千余人的村民缅怀着。

其实说穿了,如今的林明小镇也只不过是一条约两公里长的大街而已。虽然林明的历史并不悠久,据当地博物馆里的文献记载大约能追溯到十九世纪,但走在街上,泛黄的古城气息却回荡在平静、朴素的空气间,倾诉着一段又一段已被城市人遗忘的记忆。

一九八六年随着锡矿业没落,身为地底锡矿龙头的林明登时暗淡下来,从此这镇仿佛忘记了呼吸。走在这镇的大街上让人错觉置身于影城搭建的八零年代老街布景:高脚木屋、人去楼空的锌版店铺、马路中央堤上的无名添油机、百年参天老树、公会时传出怀旧曲调、停映了的小型电影院,无一不透露它的实际年龄。

我最怀恋的,是走在火车轨道上的感觉。当年短短的轨道衔接着矿场与工厂,象征着林明的经济脉搏,又有谁会料到此时此刻,轨道只剩下零星的横木,或被杂草掩盖着,或是埋在柏油路下,悄悄等待有心人去发掘?

沿着铁路寻觅前人走过的脚印像是步入时光机,两旁已成废墟的矿场及附属建筑物又回到往日忙碌运作的风景:矿工打着胳膊提着锐利工具进出矿口,乌烟空气及吵杂的机械声娓娓道来当年的风光史。眼睛一眨,一切化为乌有,呆着的只剩下经过岁月摧残的遗迹,坍塌的工厂还有乱石砾瓦堆积的废墟,几根顽强屹立着的柱子却也抵挡不住植物的攀沿,而那通往地底数百米的矿口神秘般隐藏在丛林中,此景不逊吴哥窟的沧桑,深怕人们再次触碰它未痊愈的创伤。

当涉足林明山山顶眺望着古镇时,凉爽的寒风轻拂发角,又有谁会惦着每年雨季,这被旅游杂志誉为‘靠近天堂的地方’又将是场浩劫?在一片与世隔绝的汪洋中,试问它又如何摆脱凄凉的回忆,走出阴影,拥抱未来?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8/5/12

对不起,请原谅我的不友善


题目:对不起,请原谅我的不友善

早前,写自新山读者的“我幸未被抢”及“新山人,你被抢了吗?”陆续刊于沟通平台,可见读者与编辑室成员非常重视这久未解决的治安问题。

就有一回,我与有一段时间没回新山的友人走在新山闹市里,突然有一个陌生人走近我们想问个时间,我一见状后马上闪了开来,犹豫了许久。还是我那朋友最先给予回应,只见我朋友拿出手机看了时间后便回答那陌生人(当时我们都没有戴表)。那陌生人走后,我朋友用怪异的眼神问我道:“人家只是问个时间,你干嘛吓得那个样子?”

我被朋友这样一问突然觉得有些尴尬,对于我刚才的反应的确有欠风度与礼貌,但殊不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自从治安问题变得严重后,走在街上时时都要提防,更不用说友善的对待上前问路的陌生人。

柔南特区计划已如火如荼的展开,各项会谈、筹划、协商及考察都在进行中,但是一日不把治安理好,它在将来一定会成为其计划的重大绊脚石。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国内版沟通平台,2007/5/26

用钱换奖


题目:用钱换奖

对于日前在高等教育界沸腾一时的“用钱换奖”一事,现今就读于大马工艺大学的我有话想说。

首先,笔者认为,除了撰写论文外,大学生及教授在其学习和研究领域上的发明也是值得期待的。毕竟,他们是根据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实际化,把他们在课本上参透的理论应用在其发明上,这种不是“读死书”的现象是值得鼓励的。要知道,想让其发明参展,从概念构思、制作实践、测试研究到可以呈现人前,它不但考验学者对其产品背后学术理论的认知度及成熟度,它也同时培养学者们的合作精神、企业精神等,并让他们更清楚了解课本上所学习到的学术理论到底有多实用,从而更热衷于学习。笔者就曾认识一名教授,他当年之所以继续深造就是因为当初在其研究上发现了他在某知识上的不足,所以才会产生继续深造专研的念头,如今他已成为其领域的佼佼者。

再者,无可否认的在现今的马来西亚的确很难找到一个适合做研究发明的场所,所以人才、器材具备的高等学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研究发明的根基地。除此之外,如果其发明能造福人群,那更是功德无量。而且把概念化为产品也能让‘实用派’诸如企业界或商业界人士改变他们对学者那“研究没有考虑到真正作用、结果和风险”的看法。

当然,研究最禁忌的就是闭门造车。所以作品参展就成了让其产品与外界专业领域双向接触的其中一个管道。

然而,得奖也只是一种肯定而已。笔者认为,相关组织、媒体及参展单位本身需要清楚了解参展的目的,不要让得奖的殊荣模糊了焦点。我们常从报章上或是有关高等学府网站得知这些学者在热内瓦发明展的得奖奖项,但却鲜少获得其参展产品的质询。笔者认为,报道焦点不该只关注在于得奖与否,反之应该深入介绍其发明产品及它在市场上的实用价值。这样一来就能事半功倍,达到其产品参展让外界认识其发明的目的。

而发明者本身也不应该太在意得奖与否,反之应该在发明展上尽量把握机会多与企业者交流,留意市场需求以对其产品作出改进,并把他一路走来的宝贵经验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同事分享,这才是真正参展的意义。

虽说参展费的确让人咂舌,但如果这样真的对提升高等学府的学术素质有所帮助,这样还是值得的。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言路版,2007/3/18

《哥妹俩》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本地漫画系列,在此推荐给大家。




题目:《哥妹俩》

从前,一直认为漫画就像零食,是种垃圾食物,偶尔吃吃只为了过馋嘴的瘾,不能当正餐,因为没有营养,对健康无益。所以小时候鲜少阅读漫画,什么《风云》啦,《小叮当》啦,《老夫子》啦,都只是理发时打发时间的阅读刊物,至到《哥妹俩》的出版,才令我改观,开始意识到线条和文字结合的感染力。

几米的漫画虽有深度,但唯有知音才能产生共鸣;《老夫子》之类的漫画家喻户晓,但教育性不高。反观《哥妹俩》这漫画只用了简单的线条与颜色,再加上简单易懂的对白,就刻画出了许多正发生在我们周遭,但却常常被忙碌的我们忽略的事情。它利用了小孩天真、纯洁、简单的思考模式去探讨家庭里及社会上发生的事物,排除大人们复杂的处世方式,把问题带到最原始的根本上。

《哥妹俩》的主角当然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哥哥与妹妹,然后慢慢扩张到家里的成员及亲戚、朋友。故事人物诙谐的语调及夸张但生动的动作表情最能吸引小孩的注意力,而漫画背后的感人含义更是大人们在现实中打滚后往往已渐渐遗忘的纯真人性。它提倡友爱,唤醒人类内心的爱心,同情心,正义感及正确道德价值观。这些正是越来越重视物质生活的小孩,及忙于讨生活奔波的大人们所应寻回的。

如果你想找一本能减压的漫画集;如果你想找一本最接近童真的漫画集;如果你想找一本读了会笑到喷泪,同时也会感动到掉泪的漫画集,我推荐你《哥妹俩》。因为,它曾让我掉过泪。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悦读版,2007/1/25

说话技巧审思

再次心痛。


题目:说话技巧审思

自古以来,说话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尤其是面对群众时,说话不只要勇气,还需要技巧。这点不难从市面上林林种种的说话哲学书籍中发现。

然而,最近的政客似乎都犯了说话大忌,在大会上发表的言论一而再,再而三的伤透了人民的心,怪不得近来的报章都大肆报导国人对政客言论的回应。

小弟不才,没读几本说话哲学的书,但谈到‘说话’,却也有自身的见解。其一:发表的每一句话一定要句句求实,不可有半句讳言,哪怕只是道听途说之辞,而凭空捏造事实的言论更是要不得。说白些,博大校方的发言人就犯了此忌,企图用言语蒙蔽众人的眼睛,还好拜科技所赐,高科技产品和网络的便利成了大家的耳目,纸终包不住火,一旦事迹败露,不但下不了台,其人格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也将受怀疑。

其二:在人群面前发表‘伟论’,切记先打稿,一番推敲再发言。一些不尊重他人,或是带有颜色的气话,吞进肚子里就好。心直口快的人,轻者被人背后说讲话没经过大脑,重者挑起他人情绪,后患无穷。最近某位部长好大的“byebye”口气,恐怕吓跑了许多外资,而凯里先生的言语则让人沉思,难道我们大家不都是‘马来西亚人’吗?为什么在马来西亚就快59岁生日的时候还把你我分得那么出面?

有人天生就是个演说家,在大会上发表言论时重点鲜明,头头是道,幽默风趣,没有太造作,言辞也不会咄咄逼人。这样的演说技巧对一个领导人来说确实重要,毕竟在不伤害到他人感受的情况下道出一些负面事实的确不是件易事。

最后,还是一句老掉牙的话:说多错多,倒不如少说话,多做事,更深得民心。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言路版,2006

谁偷走了。。。

曾经有一段不长不短的写作空窗期,一度怀疑上天把我的创作灵感给收回去了。这篇新诗重新让我找回自己,找回灵感。



题目:谁偷走了。。。
(一)
泡在创作源泉里
希望能感染一丝灵感
炽热的太阳却无情地贴近泉面
泉水徐徐蒸发

(二)
两只金鱼
被困在葫芦形的水晶鱼缸里
怎么也跳不出这框框
因为
他们遇到了瓶颈

(三)
通缉了四分之一年的小偷
终于落网
搜获的贼赃
不计其数
自然
包括我失去已久的创作细胞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后浪版,2006

马来西亚,能

有时,真的觉得有些话、有些举止不合逻辑,说难听点,没有脑。每当碰见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国家,我都觉得好心痛。但,又能怎样?我又不是谁?唯有默默敲着键盘,数着心底话,希望哪天某高官要人见了这些拙作,可以帮帮忙,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题目:马来西亚,能

五月二十日报章引述俄罗斯官员的话,俄国将在明年把一名大马太空人送上太空去。然而,对这又一‘马来西亚,能!’的创举,意义何在?

二零零三年十月,中国宇航员杨利伟成功乘‘神舟五号’往返太空,不只中国大陆人民,就连全世界各地都关注此事,并为此创举欢腾不已。原因无他,除了是庆祝杨利伟成功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上太空的宇航员外,更重要的是从训练宇航员,到‘神舟五号’升空,都是中国制造。这证明了中国在理工数学方面已迈入了‘太空科学’的重大里程碑。

反之,‘俄国把大马太空人送上太空’一事不但不值得庆祝,反而是种耻辱。为什么要出钱让别人来实现自己的“太空梦”呢?这无疑在告诉全世界,我国无论是在人才或是设备方面都有所逊色,或简单的一句:马来西亚,不能!

一九五七年我国独立那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史上的第一枚‘史普尼克’人造卫星,美国对此顿时觉悟自己的科技已输人家一大截,结果当时的美国总统宣布载人太空计划,而美国政府为此劲拼了理工教育。于是,当苏联于一九六一年四月为人类史上第一名宇航员成功乘‘东方一号’升上太空后,美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成功用自家的宇航设备把宇航员送上太空。当时美国清楚了解,此太空竞赛不只是场科学竞赛,更是教育竞赛!

如今事隔已四十五年,我国才花钱请俄国帮忙把我国太空人送上空,你说这是不是:马来西亚,不能?

如果各位觉得这句‘不能’听起来很难受,那就好好发展我国的理工数学,以当时的太空竞赛为借镜,让我国的科学技术也跻身进这尖端行业,以便能顺利落实二零二零宏愿。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言路版,2006

第一次稿件刊登于副刊的星云版。


题目:手

如果我告诉你,单瞧你的一双手就能洞悉你一生的经历,你信吗?

我不是算命先生,我不懂如何看生命线,也不知道哪是财富线,但从一双粗糙或是细嫩的手,我就可以知道他是如何度过他一生的。

父亲的双手,即粗糙又茧硬。这不难从他年轻时的工作、生活作解释。据了解,父亲小时候的生活还处在挑柴、打水的年代。长大后,工作由于与搬运货物、组装包裹有关,所以沉重的箱子和粗绳子的痕迹就深深烙印在他的双手上。

母亲呢,她的双手虽然没有父亲的那么粗厚,但故事却比父亲来得奇特。母亲自下嫁父亲后就一直是个称职的全职家庭主妇,洗衣、烧饭、缝纫、打扫屋子自不在话下。印象最深的就数我念初中的时候,那是一个平凡的上午,母亲如常在厨房里准备午餐,但菜刀却异常地砍在母亲的拇指指甲上。登时,血涌如流,砧板上已分不清哪个是鸡骨,哪个是拇指了。那时候,世界仿佛停顿了下来,剩下的只是慌乱的思绪,还有血与泪。幸好母亲请了一个月的假后,依照医生的吩咐敷药及悉心照料下,拇指已完全痊愈。如今母亲的双手再次放在我的面前,我已分不清当时在砧板上的那块拇指,到底是属于左手还是右手的了。只是,母亲请假的那一个月,我和妹妹体会到了原来平时母亲的家务是多么繁重。后来,母亲的双手又陆陆续续被针啦、刀啦、玻璃啦、仙人掌啦等伤害过,可说是多灾多难。

想想,我们这一辈的手,大多是拿笔的,比起长辈扎绳、提刀、搬柴的,幸福多了。瞧着偶尔打几场羽毛球后都会长水疱的双手,不禁感叹生活太优裕了。有一回我和刚认识的女性朋友握手,那双手竟然像婴儿般细嫩,让我忍不住赞她道:“你好会保养双手哦!”没想到身旁心直口快的好友马上接道:“一定是没有做家务。”结果,害那女生不好意思。我哪会不晓得,只是不想当面说穿罢了。

时代的步伐一直在加快,下一代的双手又会是怎样的呢?我猜,一定是像我学钢琴的朋友那般的细腻和手指修长的,因为他们也不提笔了,改用键盘、滑鼠还有SMS。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2006

我心中的书局

坦白说,阅读是我的一大嗜好。所以,一说起书香,沉默的我自然变得滔滔不绝,点子不穷。


题目:我心中的书局

书店卖的是什么?我说卖的是书香味。

想象一下,一走进理想中的书店,眼前是一道长长的走廊。在走廊上,灯光幽黄,一阵阵书香从两旁向横伸张的仿十六世纪木制书柜扑鼻而来。

于是,顾客顺着自己的嗅觉爱好走去:有政治火药味浓烈的时事论坛;有色、乡、味俱全的食谱摊;有咸鱼(悬疑)味的推理科幻小说集;有血腥味的武侠小说库;有玫瑰芳香的言情小说区,还有书虫味的金融、法律、电脑、语文参考书部门;以及淡淡茶味的心灵小故事诊所。

虽然现今是科技爆炸的时代,但就像爱好摄影之人一样,难以接受一关上电脑就会消失的数码照片影像,因为每张心血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同样的,爱书之人也有藏书的嗜好,所以尽管电子书有多流行、多方便和多环保,但爱书之人还是喜欢逛书局、翻书籍的感觉,也喜欢新书上架的喜悦,更喜欢从书里慢慢咀嚼文字的味道。而且现今的生活步伐既轻快又急骤,唯有走进书店,感染一下人文气息,沉溺在书香之中,哪怕只是下班后的半小时也足够洗涤自己一天忙碌下来的尘埃。
离开书局前,不忘挑一本所属的书本,徒步到长长走廊的尽头付钱,然后把这书香带回家,充实并提升自己,为明天准备。这样一个一门进来、另一门出去的书局,就像一道生活门槛,在进门前先把一天剩余的工作搁下,一过门槛,又是全新的心境,那么人生才不会被枯燥、无味的工作方程式牵着走。

这就是我心中的书局。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悦读版,2006

种族课程

首次勇闯言路版。


在四月十八日的报章中,有一则关于“大学生须报读种族课程”的报导。这是一门新课程,是一个必修课。据报导,国内11所国立大学的新生从今年7月起不论报读什么科系都得报读此与种族有关的课程,而五一三事件将是此课程中其中一项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本人就读于马来西亚工艺大学的化学工程系,刚巧在这一学期里也有科有关种族关系的必修课。其中,五一三事件乃我与组员的课业报告。在整个资料搜索过程中,我和组员发现今天的市场里很难找到有关五一三事件完整的叙述书籍。这无疑对八字辈的我来说是一大挑战。经过一连串的明察暗访后,发现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空窗期’,原因是现有对于五一三事件的公开可靠资料少得可怜。翻开中学历史书一读,有关五一三事件的段落只是草草带过,试问这又如何让七子辈后的新一代国人了解及从这惨痛的历史记忆中学习并得到教训?尽管政府在此事件后实行了诸多应对措施以预防它再度重演,譬如要求学生背诵国家原则,但是又有多少学子在朗读这五大国家原则之际,清楚明了每一条原则背后的真实历史故事及意义?

无可否认,我国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种族间的迁就及谅解对于国家发展的进度很重要。五一三事件是一个实实在在、血淋淋的例子,政府应在适当的时候让年轻的国人完整认识此事件的每一根导火线及它惨痛的后果。唯有这样,国人才能以实例作借镜,警惕自己不再从犯。因此,对于大学生有机会通过此课程公开讨论有关种族课题一事,本人是抱着非常欢迎的态度,毕竟大学里应该要有更多的学术自由。只是,希望这新课程能够真正达到它存在的价值,而不会沦为只为了应付考试而麻木背读的又一科目。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言路版,2006

美景大桥

首篇刊登在国内版讨论时事的文章。


四月十二日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宣布取消兴建“美景大桥”后,报章上的新闻报道登时变得很有‘看头’。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不论是政客或是小市民在对此突如其来的决策感到震撼之余,纷纷开腔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众多议论之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前首相顿马哈迪的一番‘冷嘲热讽’。

爱看热闹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尤其是一个是过气龙头,一个是现任掌门,两个重量级人物持着不同作风及各自似是有理的论点时,更增加此事件的‘看头’。

我常听一个辩论员朋友说:真理越辩越明。的确,除了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外,人民更是希望透过一来一往的出招、接招中,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并得到更多政治背后的内幕资讯和爆料,从而更了解这人民政府到底为人民作了些什么事。毕竟在这不透明的政府运作程式里,对一某发展事项只略知一二∶听到决定和看到结果,而决策的过程及事项的进展对人民来说就像一个黑洞∶无知及莫测。

对于一个小市民来说,笔者自认资历尚浅,到底在这决策中谁对谁错,就交由历史作见证。身为马来西亚人民的我只希望政府的每一个决策都经过详细、周全的决定,并把个人利益放至最低,以便能让更多人民受益,这才能称得上‘人民政府’。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国内版沟通平台,2006

谈阅读

二零零六年,星洲日报副刊增设了'悦读版',主要目的是鼓吹时下的阅读风气。借此,想和大家分享我的阅读心得。

题目: 阅读享受

阅读是种享受。不管是置身在人声吵杂的商场,抑或是在隐约传来电视播放声音的睡房里,只要我一翻开书,心境自然变得平静许多,仿佛这世界顿时只剩下我和手中的书。就算是泡来提神的热咖啡也会被冷漠在桌上一角,默默地凝视着主人沉醉在那片书香之中。
“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此名言,我深信不疑。一本好的书,它所包含的知识是无穷及具启发性的。所以,阅读就像吃饭一样,只是吃饭能长肌肉,阅读则长智慧。当然,一味着吃饭而不把它消化是不行的,因为这样最终吃进去的食物只会原原本本的被拉出来,回归大地。阅读也一样,多寡是其次,重要的是能否明了作者想从他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及讯息。毕竟书中的知识是无穷的,如果能好好的思考、消化并吸收它的精髓,那书里的知识就能达到它启发性的作用,变成了你个人的永久资产----智慧。话说回来,如果你能吃得多又消化得快,那么你就能坐拥更多的资产,永远站在这世界的最前端。

不同的书籍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作用。比方说,自传让我吸取别人曾经犯下的过错,以警惕自己,及学习他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并实践它;文学小说让自己活得更有文化修养和气息;感动小故事调剂我心里的不足,让我的生活过得更健康;史记让我看清自己的根;激励文章乃我的生活动力,在我失落的时候拉我一把;资讯杂志则带我走在时代的尖端。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凸显自己,展露才华。




题目:阅读兴趣

阅读是种兴趣。这兴趣自幼就一直像我的小尾巴似的跟随着我至今。

每逢生活过得过于机械化、平凡、无味时,我都会放下脚步,从书架上摘下一本新进的书,哪怕是只有区区的十几分钟,一天的生活就因这短短的阅读时间而变得充实、有意义。

还记得小时候,特别爱看倪匡的科幻小说。每回出外经过书局,一定掏光荷包,买他三、五本回去细阅。这样的日子过了许久,直到有一回当我选了几本卫斯理小说要到柜台去付钱时,我父亲终于忍不住我长期以来的“奢侈”行为,开腔了。“买这么多小说来看有什么用?既然看了这么多,有本事的话就去写他一、两本来看看。”从此,我踏上了写作之路。写作成了我阅读以外闲暇时的另一嗜好。

当然,我并没有因为此事而停止阅读,反之,我阅读的习惯变得更加频密。或许是因为写作需要更多的灵感和文字表达及运用上的提升,于是我常进出图书馆借阅卫斯理小说,并把图书馆借阅而省下的钱花在小说以外的书籍上。这样的一个转变,不仅增加了我阅读的量,还增强了我从各类书籍中所领悟的知识。

然而,人长大了,时间也越来越不够用。生活繁忙之余掺杂着无穷的烦忧,让我不禁怀念起昔日悠哉闲哉看书的日子。但是,不管日子过得再忙,只要钱包里还有几分钱,我还是会过一过我的购书瘾,然后新书上架,哪怕是夜深人静的睡前时分,或是上课时间中的空挡,我都会随手一挑,翻开书签穿插的那页,进入书之作者的思索世界。

因为,我的兴趣是阅读。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悦读版,2006

投稿

《默迪卡》见报后,又一篇后浪新诗,描述投稿过程的复杂心情。水晶学姐给于这新诗的评语为:‘不知所云,哈!’

题目:投稿



杂乱无章的诗句
零散拼凑的记忆
谱出了不成调的曲
新诗嘛
像足放荡不羁的少年
不拘小节
才怪
鼻子长了




颤抖
邮票贴歪了
不重要
没把地址写错就好



台下参赛者的心情
产房外快当爸爸的写照
我的痛楚
祈祷
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才怪
鼻子更长了



兴奋是难掩的
再接再厉
感谢主
感谢编辑
摸摸鼻子
谢谢


占时邦顺,刊于星洲日报副刊后浪版,2005

默迪卡

这是我第一篇见报的稿件,纪念2005年的国庆日。

题目:默迪卡

昨夜
我步入时光隧道
来到了一九五七年的独立体育馆

八月下旬的细雨有点冷
但却浇不熄人们心中那炽热的火

多年期盼的自由终于降临
脸上再也按捺不住兴奋的喜悦

在庄严的气氛下
东姑举起了右手
以最澎湃的嗓声
飙喊“默迪卡!”
声响环绕在体育馆里每个人的心中
久久不去
久久 不去

这一喊,就喊了四十八个春秋
如今 国歌奏起
还有多少人记得先人们为自由流下的血与泪
还有多少人会因为一句‘默迪卡’而振奋心田 久久难眠

或许当辉煌条纹再次飘扬于风之际
只有在咀嚼这爱国诗篇的你
还记得一九五七年八月下旬的那一场雨


刊于星洲日报副刊后浪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