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四月二十八日





即将进入第四阶段的限行令。或是第三阶段限行令的延长版。随便管你怎么叫。

先说好,这是一篇很黑的帖文。所以怕黑的请绕过。

截至贴文时刻,全球统计确诊病例三百万起, 死亡人数二十一万人。用确诊比例和死亡人数可以得出染病死亡率为 7 %。意思是,一百个确诊病人当中就会有七个人病逝。

7 % 是一个什么概念?

大概就是如果不幸染病,住进医院躺在一个有十四张病床的病房区,其中一个病患将没法活着走出医院。

关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医疗,我就不班门弄斧了。许多文采很好的医护人员都发帖解释了疫情另外一面关于医疗的实况。

今天想谈谈,如果我们过得了这场疫情还死不去的话,接下来的生活要怎么过。

我想,就算死不去,也剩半条命。

这里所谓的死不去,不单是指不幸染病后得到治疗成功康复出院。

因为伴随着疫情爆发的,还有许多平时视而不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宛如空窗期的新冠肺炎病毒,静静的存在着,复制着,然后等待天时,地利,人和,伺机浮出台面爆发,致命.

什么问题这么严重,就算死不去,也剩半条命?

比如杜律师说的夫妻家庭问题。适逢太平盛世,原本精神上已经分道扬镳的双双,可以勉强不当一回事的各自为政,并把不想看到的灰尘扫入地毯下;但是在限行令下,不咬弦的两个人被逼24小时关在同个屋檐下,而且还要分工合作照顾原本交给保姆照顾的小孩,跟芝麻绿豆的事。于是,绿豆汤放不放芝麻都可以成为火山爆发的导火线。除非你家住上百坪的豪宅,要不然很难不朝夕相对,短兵相见。摩擦肯定有,就只看五月天,是排队去看妇产科医生还是见律师(不好意思,这段文的启发来自杜律师,所以还得用他的文来做小结)。

还有伟大的母爱和父爱。明明知道自己的千金和万岁不对,就是要老师赔不是。然而限行令下,天天得对著家里的小霸王吃喝拉屎,之前的溺爱让自己陷入差点溺毙的下场。我想现在笑得最乐的莫过于老师了。如果你觉得我这样说是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上加盐洒醋,我还是会要这样说。就是要激化这些问题,把问题无限放大,让问题爆发,大家才会认认真真的正视它。学校应该没有这么快会开学,当被自己的掌上明珠气到差一点心脏病爆发但又死不去,恭喜,到时候剩下的半条命应该能够悟出父母经。时间会磨去霸道家长的菱角,等下一个开学,去上次投诉老师的校长室握手言和好吗?我会建议郭静旧歌新唱,前提是要等疫情结束后,可以手握手的时候。

还有国家社会问题。这个嘛,一生人都说不完。就随便举一个例子吧。外劳课题。合法外劳的总人数大约是两百万人。至于非法外劳的人数,我不知道。平时大多数人不会也不愿去关心这些外劳。所说的关心,并不是说要去帮忙他们什么,纯粹就是大概了解他们从哪里来(好像都是 Bangla),他们有什么习俗和背景是与我们有冲突(不要说去了解外劳,连对友族的习俗也都充耳不闻),他们在这里的日常生活是怎样(乘快铁的时候刚好坐到他们的旁边开始疑惑他们怎么这么闲出来逛街)。没有什么人愿意花些时间去了解。就好像没有什么人会想知道丢到门外垃圾桶里的垃圾会去哪里。那不是我的问题。我有很多问题要思考了(比如说等下晚餐要吃什么)。结果,当外劳问题爆发的时候,问题的大小已经不是我们能力可以解决的了。

还有社会宗教问题。很多人说这个问题很敏感。皮痒了要忍着,要不然轻轻搔一搔都会破皮流血。既然这样,我就 copy and paste 一则网络故事吧!
有一位牧師,從年輕時就一直守著他的教堂。

有一天,外面下起傾盆大雨,淹進教堂裡,快到牧師的腳了。

一個救生員划著小艇過來,跟牧師說:「快上來!牧師!大水快淹上來了!」

牧師搖搖頭說:「沒關係,上帝會派天使來救我的!」

大雨仍然沒有停歇,水一直往上升,淹没了教堂,最後牧师爬上了屋頂,握著教堂的十字架。

這時,一架直升機緩緩飛過來,救生員丟給牧師繩梯,要他握緊逃生。他喊著說:「牧師!快上來呀!不然你會被淹死的。」

牧師仍然搖搖頭說:「不!我要守著教堂。沒關係,上帝會派天使來救我的!」

结果,牧師被淹死。

牧師死後上了天堂,見到了上帝。他埋怨地問:「上帝呀!您怎麼沒有派天使來救我呀?」

上帝說;「怎麼沒有?我第一次派天使划著救生艇去接你,你不接受;我再派天使駕著直升機去接你,你還是不接受。那就沒辦法了呀!」

有时候,上帝也很无奈。

最后想说的是经济。把它放到最后才来谈,是想让这篇贴文看起来不太庸俗。其实,一开头我就想讲经济了。前面的其实只是充字数,吓你读完全文。

世界各地此时都祭出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抑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比如说我国的限行令,还有他国的戒严,封城,和邻国的CB 等。

这些措施以限制人们的行动来降低人传人的速度和范围。人们不能到工作场所上班。大量商品和服务无法正常交易。任何日常的决定都不再以经济实惠做考量。

这些呆在家的措施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生产力拉到最低(人类生产率除外)。这样一来,首当其冲的是经济。

于是,整个地球以最慢的步伐运行着。

呃,且慢,好像不对。

整个地球还是以一贯的速度运行着。没有丝毫延慢。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把自己前进的步伐调慢很多。慢很多是几多?就是慢~~~

呃,且慢,好像还是不对。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是把自己前进的步伐调慢很多,而是在倒退!

想象一下,一辆以极速前进行驶的汽车,突然你来个减档,在没有减速的情况下把七档拉去一档。变数箱应该会报废。

接下来,是倒退回去进厂维修。如果还有得救的话。如果不幸,就得排队等换零件。因为不是你一个人在高速退档。世界各国都是如此。而且行驶越是高速,伤害越难复原。

好了,不说汽车。

正当大家期盼限行令结束的时候会像首相说的那样雨后见晴天,结果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有人说限行令结束后,先别急着去上班,应该打电话问老板公司还在不在。这是个笑不出来的笑话。就算限行令结束了,为了继续抑制疫情的传染速度和再度爆发,政府可能会延迟开放一些会造成群聚的商业活动。那么那些直接或是间接依赖这些商业活动的商业活动也会受到影响而开不了业。就算是被允许营业的单位也会被诸多的措施而继续影响着生意,造成开业亏本,不开也亏本的鸡胫的局面。这段后期限行令,或是新常态,随便管你怎么叫,都不会只是一两个月的事而已。这段期间将正式进入经济寒冬期(不是复苏期),熬不过的公司将会倒闭,随之将是接踵的失业潮。现在说起倒闭潮和失业潮,仿佛就像去年跨年的时候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那样。

到时候,政府还能救我们吗?当政府早早撒下救济糖果后,可想而知剩下的就是靠自己了。

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却死在明天晚上。

限行令很残酷,寒冬期更残酷,熬过了,就会很美好。

刚刚和学生说完地球历史。不用太悲观,大冰期过后,冰原褪去,草原重现。只是,恐龙挨不过,绝种了。

你会是恐龙吗?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六日





第三阶段限行令的第二天。

如果确诊病例数据无法正确反映出疫情的严重性,那我们该如何了解疫情的进展呢?

很抱歉,专家也可能没有答案。所以直到今天,全球的疫情追踪指数也还是围绕着确诊病例数据和死亡人数。

但很庆幸的是,马来西亚在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就马上祭出限行令,虽然不能说切断全部感染链,但是至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疫情的扩散速度和范围降到最低。

想象一下,一个被感染但是还没有被确诊(检验)的工作人士在办公室内将会接触多少人,然后感染多少人。出席内部会议和跨部门会议,和邻座的同事还有刚来报到的小鲜肉哈拉讨论等下午餐吃什么,出外见客户,在电梯内或是厕所和另外一个办公室的人邂逅。这些接触了那个被感染人士的人放工后有的去见朋友小酌两杯,有的去见情人卿卿我我,有的在街上溜达逛街试试这件衣服摸摸那个皮包,但是最后没有买。晚上夜了回到家,一桌子家人吃晚餐。饭后倒垃圾的时候刚好看见邻居遛狗又在屋外和他谈上半句钟。这样的一个加减乘除,一天内就感染了好多人。好多人是多少人?就是好~~~

以上不是我构思幻想出来的小说内容。报章也刊登了一些国内感染簇群案例供大家参考。相似案例。

我相信办公室是传染力较弱的例子。如果是在工厂,学校,或是公共设施场所那些人数群聚比较多的地方,传染力应该会更够力。我就留给你们自己去幻想了。

于是,政府祭出限行令:不能上班(但是可以继续工作,虽然很多上班族自己把‘不能上班’注释成不用工作),不能上学(但是可以继续学习,和以上例子同等),限制这个,不能那个。

限行令期间,留意到很多偏离常理的现象。杜律师说这是 Irony link: )。我再给些例子。环保人士引以为傲的 Carpool,在限行令下,连老公载自家的老婆去巴刹买菜都不可以。提倡运动保持身体健康的心脏科医生因为在公园慢跑被捕。

我只能说世事无绝对,而所谓的常理还得视情况而定。

话说回来,如果确诊病例数据无法正确反映出疫情的严重性,那我们该如何了解疫情的进展呢?

世事无绝对,所谓的道理,还是要视情况而定。

确诊病例数据其实也能够准确的反映出疫情的严重性。

什么?那上一篇都是废话吗?

稍安勿躁。

假定,如果我们的感染簇群有限,卫生部和其他执行单位能够循着每位感染者,对他的接触者进行测试,那么确诊人数就能很接近感染人数。

这可能做到吗?历史告诉我们,这不是假定,它就发生在二月十六日之前。

如果那个时候(这才是假定),政府马上祭出限行令,停止输入案例,避免群聚造成遗漏感染者去感染其他人,那么马来西亚的名字很可能就这样进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很可惜,这是马后炮。

但是我就是要把这段记下,因为历史教会我们了解前因,看到后果。

希望,不再重蹈覆辙。

如果,我们过了这场疫情还死不去的话。

(图:Malaysiakini

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五日




特地开贴写新冠肺炎,是想用文字记录这段历史。

截至贴文时刻,全球统计确诊病例 两百万起, 死亡人数十二万七千人。

第三阶段限行令的第一天。

十四天的魔咒仿佛是个深渊,看不到尽头。

第一个十四天,应该足以让之前的感染者发病,那么确定了谁是感染者后再加上限行令切断了接下来的感染链,理论上很快就会雨后见彩虹。第二个十四天,大家开始烘培蛋糕,泡那个四百次咖啡,或是追腻了连续剧开始看直播,但是心里却一直疑惑着,到底一直持续不下的确诊案例是怎么回事。第三个十四天,蜜月也都度得七七八八了,对于疫情有更成熟的认知,并回归现实思考限行令结束后,生活该怎样过。

首先,我想对数据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确诊病例数据并不能确实反映出疫情的严重性。两个原因。首先,根据官方的发表,新冠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是14天,而病毒通常在进入人体内后的第五天才开始出现症状。一部分的病患是出现不舒服的明显症状后才到医院做检测,然后检测又会再花上两天*左右取得结果。这样下来,今天确诊的病例其实是上个星期被感染的。到了今天,很可能有更多的人在这七天内被这些确诊病例感染了。所以,确诊病例并无法反映出当下疫情的进展。近来卫生部已经在全国确定了数个感染簇群并对其接触者无论有无发病症状都进行检测。再来就是对加强限行令区内的大规模检测。这些加强限行令的地区包括柔佛新邦令金的两个村子,雪兰莪乌鲁冷岳的七个村子,吉隆坡 City One 大楼和印度清真寺路的两栋组屋。这些措施的确能够避等到发病才被确诊的延迟,但是这样的做法会大量消耗检测工具和卫生官员的资源,对于确诊和资源投入的比例太低。

第二,所谓确诊,就是检验后确定感染。那么有没有病患被感染了但是并没有接受检验?我想大家应该心照不宣。当然回到上面的措施,当卫生部大规模的向加强限行令地区内的人士无论有无症状都进行检测,这样一来就可减少那些感染了但是没有被确诊的人数。问题是,加强限行令以外地区的人士呢?

这样说来,除非马来西亚三千万人口不分老幼,国民或是外籍人士,人人能够佩戴一个随时能够检测患病的仪器然后及时连线通报确诊案例,要不然确诊案例的数据和真正感染的人数将存在差距。所以,当报道指出连续几天确诊人数下降(幅度不大)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而出现单日新高也没什么好为之担忧的。

对我而言,确诊病例的数字用来诠释为病患入院治疗人数更为贴切。这样的数据对卫生部用来部署和调动医疗资源分配极其重要。同时这组数据配合康复出院数据对于分析病患留院时的看护及医疗成效更为恰当。

*非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过程需花六小时。但是因为测量数量庞大的关系,实验室在现阶段需要大概两天的时间方能得出检测结果。

(资料来源:MalaysiakiniThe Star; 图: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特别鸣谢 Lai Yee Qing 整理资料

二零二零年四月一日



限行令又过了一半。

上一回发帖是第一阶段限行令的半场(十四天的一半,也就是第七天)。怎么知道写文到一半,首相宣布限行令延长多十四天(也就是变成了二十八天)。

所以这次特地等到过了二十八天的一半(第十五天)才来发文。

好了,回到今天的主题。限行令又过了一半,半场,第十五天。

感觉上,好像回到了十几年前求学时期,放暑假的生活:在家,自在。虽然手头上还是有工作需要完成,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链’已被切断(这也是限行令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减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所以工作的节奏已变得不再紧迫。就好像放暑假那样,依旧有假期作业需要完成,但是老师不会天天催你做这个,交那个,背这页,改那页。

放暑假就该做放暑假的事,才会有放暑假的 feel

那就是,看戏。而且是要挖出之前看过的戏来看。

《破风》




这部电影讲的是自行车比赛的故事。喜欢这部电影,有好多原因。

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电影。都跟你说了,暑假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青春不再,唯有窝在青春电影里,方能寻回当年的青春。当然,帅气和漂亮的男女主角也是重看不腻的原因。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有技术含量的电影。单单要了解这部电影的片名《破风》,就已足够打发我整个下午的时间。从电影里不只可以窥探自行车比赛的种种经过(比如说训练,组队,参赛,比赛级别,规则等等),还能实际了解到破风的科学原理。有人说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自行车比赛的故事。但是别担心,这部电影完全没有纪录片的沉闷。

通常自行车车手都会组团,由几名车手组成一支队伍参加比赛。车队里有分主将和副将。主将的责任是赢比赛,抢排名。通常担任主将的人选拥有很强的体能爆发力,但是耐力就相对逊色。所以主将也称之为冲刺手(冲线手)。顾名思义,这类型的车手在比赛当中适合在短时间内大输出,是短程夺冠的健将,就好像一百米赛跑那样,爆发力很强,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但是,要这类的车手去跑长程,就会要他的命了。所以副将的责任就是辅助主将赢得比赛。副将有很多责任,有些副将负责保护主将免受其他车队车手的干扰,有些副将专门送水补给,还有一种副将我们称之为破风手,当然他的任务就是 ‘破风’。

在自行车高速骑行下,自行车车手会面对很大的空气阻力。所以破风手通常会骑在车队的最前面,帮忙挡风,为后面跟来的队友制造一个涡流,形成一个真空区。真空区里空气对自行车的阻力将相对减低。队友和冲刺手往往会跟骑在破风手的后面(这块真空区),减少阻力,保存体力,为最后的冲线做准备。这样一直骑到接近终点的时候,破风手会让路,让冲刺手爆发性的冲线。因为破风会消耗很多的体力,所以一场长途比赛下来,可能需要几位破风手来交替轮流骑在前面挡风。其原理就好像排出“人‘字形的雁飞。每年野雁都会往南飞数千里避冬。这些野雁组成人字鸟队,利用前面野雁振翅所形成的气流,为后面的野雁挡风节省体力。当前面的野雁累了,就有其他野雁顶替领飞。

除了简单的原理运作,电影里也参杂了更深的战术,比如说冲刺手有时也会伪装成破风手,掩饰自己在车队的身份。而某些破风手也具备冲刺手的条件,可以在原任冲刺手发生意外后补上。

所以,冲刺手和破风手需要高度配合,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才可能夺冠。所谓的团队优势,就是说每个人的能力都不一样,优缺点也不一样,所以需要每个队友根据自身的能力各司其事,那么团队的优点才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有了团队优势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团队精神。上台领奖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刺手。破风,往往是台下拍手干杯的那位。所以,这电影也透过故事线带出默默付出,甘愿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电影精心安排团队成员冲突和凸显团队精神的桥段,无疑为观众上了一堂宝贵的课。

认识自己,利用团队精神才能超越自我 是这部电影给观众的最佳礼物。

总结,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这都是一部好电影。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男主角都很帅 哈哈

电影分享链接:

这里从网上抓来一张更贴切的破风图:1985年,一辆自行车跟在一辆改装的 Vesco 赛车(号称地上跑的火箭)后面,目的就是要利用破风的原理,突破自行车骑行的速度。







二零二零年三月二十五日




生命中有些点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这些点无论或早或迟,都是抱着满心期盼地心情等待着它的发生。然而,有些点却是不在计划当中,也不曾想过会发生,但就是那么的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

二零二零年开年第一季,武汉肺炎疫情肆虐,根据法新社的统计,累计确诊病例四十万起,死亡人数接近一万七千人。而且好几个国家的疫情告急,医疗体系崩溃。

网上有人把 2020年的诸多目标(存钱,旅游,学业,事业,爱情等等等)删掉,改写成 “活着“。

这是多么心酸的年度目标。

看回本土,马来西亚从原本年初的隔岸观火状态变成近日的火烧眉毛。截至昨天累计确诊人数 162416人死亡。最坏的形况可能还没有到来。当局已为最坏的情况做出准备,包括准备逾3000备用床位,增加医护人员和设备等。

马来西亚政府也在七天前祭出十四天的限行令,以抑制疫情失控的局面进一度恶化。

限行令过了一半,还有七天。
(注:写文的时候,首相刚刚宣布延长限行令多十四天)

我不是个社交特别活跃的人。朋友圈笑说我是北极熊,意思是说我仿佛住到了北极,鲜少露面。如果哪个聚餐或是社交场合见到了我,大伙儿都说要去买万字了。但是对于一个这么鲜少社交的我来说,都会因为限行令而感到不自在,绑手绑脚,怪不得好多人对限行令是那么的歇斯底里。

有看古天乐(我的偶像)主演的《反贪风暴4》,一定对一下的监狱对白记忆犹新:“现在一个月房租至少三千多,上茶餐厅吃顿饭也要五十多,坐牢是香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啦!“ 从前我就想,为什么犯罪的惩罚是坐牢。牢房里有的吃,有的住,病了能看医生,每天都有工作任务安排,如此的生活如何能惩罚罪犯?原来,最大的惩罚是”失去行动与空间自由“!一切定时定点,与世隔绝,这种折磨,比起皮肉折磨有过之而不及。虽然用坐牢来比喻限行令有些过分,但其实只是要表达限制行动和空间的概念和煎熬。

也因为限行令困在家的关系,很多日常琐事都得搁在一旁。空闲出来的时间,得以做些平时渴望却一拖再拖的事。比如说:读一本无关工作的书。

重读 Mitch Albom的《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上一回翻阅这书应该是十年前的事了。

突然发觉,这小说的奥妙之处在于,在不同年龄层或是人生阶段读起这本书来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故事一开始,小说主人翁的生命就结束了。好特别的一本小说,生命的结束是故事的开始(注:有点像韩国电影《与神同行》)。主人翁逝世后,到了天堂,回忆起一生的总总,还遇见了生命中的五个人。这五个人的出现,不一定是他最想见的人(当然也包括了他最想见的人-他最爱的妻子)。这五个人的出现,都有着一个使命:让小说的主人翁认识自己。当中,也传递了五个重要的讯息(功课):

第一道功课说的是每一个生命里的点的交汇,和重叠。故事里有一段交谈说道:
“为什么有人去世了,大家要聚在一块儿呢?这是因为,人类的心灵都明白,归根究底,所有的生命都是互相交错的。死亡不仅仅是再走了某一个人,死亡也与另一个人插身而过。在带走和错过之间的小小距离里,人的生命由此改观。你说,死的应该是你,而不是我。课室,当我活在世上的时候,死的是别人,而不是我啊!”

突然想起我一月份的贴文:
“每个人都有故事,而每个人的故事错综复杂的交叠着。于是,你走进了他的故事里死赖不走,他打从一出世就在她的故事里,她只是他的故事里的过客。有些故事刻骨,有些故事想重来。有些故事没人相信,有些故事 limited edition。”


第二道功课说的是牺牲。人生走到了某个阶段,开始需要懂得牺牲。故事里是这样说道的:有时候我们牺牲了自己认为宝贵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丧失了它,而是要将它递给下一个人,并且让他人幸福。对于牺牲,不应该只是想着自己失去了什么而感到愤怒和悔恨。人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牺牲而组成的。

第三道功课说的是前因后果。我们存在之前,已经有人为了我们的到来而努力过。对此,我们需要去了解和感恩。而每件事不能只看结果,往往因为自己的立场和偏见遮蔽了事情的另一面和它的因,造成我们对于果做出不适的判断。

第四道功课说的是爱。人生总会结束。但是爱却没有终点。失去的爱会转换成另一种形式,那形式就叫‘记忆’。

最后一道功课,说的是生命的意义。主人翁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游乐场器材的维修员,生命意义何在?殊不知他每天认真工作,确保游乐设施安全,保护了许多到来游乐场玩耍的生命。

最终,小说的主人翁透过和这五个人的交心终于看到了活着时看不到的另一面,还有看不到的自己。他终于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然而,或许这已经太迟了。如果,我是说如果,小说的主人翁在有生之年看清这一切,虽然依旧过着同样的人生,但是因为心境的不同,他的生活可能会过得灿烂一些。

然然而,当人活在当下时,又有多少人会以生命即将结束的方式来自审自己的人生呢?

有兴趣阅读这本小说的朋友可以游览此链接:https://www.yooread.net/14/2056/。记得过后书店开了买实体书来看,支持正版。

还有,不要再埋怨限行令的诸多不便了。这小小的牺牲,哪能和前线人员的牺牲作比较呢?

阅读愉快。


周华健。有故事的人





买了小爱同学回来,心底有种被骗的滋味。小爱同学有两个选项,一个是中国大陆区,一个是台湾区。如果使用中国大陆地区版,会出现一直连接不上的状况;如果使用台湾地区版,才发现呼叫音乐是需要付费的。不给月费没关系,让你每首歌只听十几秒。(过后有时间再聊关于我家小爱同学的故事)

这是多么扫兴的事啊!你可以想象一下,刚刚播了一两句歌词,才要跟着唱,就没了。

结果,只好点串烧,叫一个歌手的名字,让小爱同学唱他出名和不出名的歌曲,每首十秒。

问题又来了,十秒,不出一会儿,歌手出名和不出名的歌曲都播了一遍,于是开始重复。

好了,说到这里,要进入正题了。

叫了几个歌手的名字,都是姓周的,机缘巧合,下一个,我喊出了周华健。

天王杀手不是盖的。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专辑出了应该有三十几张,中英文都有,就算是十秒的串烧,从开始点歌一直到和小爱同学说:‘我要睡觉了’,歌曲都还没重复。重点是,每条歌都是那么脍炙人口。

也因为机缘巧合,由于每首歌曲只播十秒的关系,我能够一口气,有机会一次过听完周华健的许多歌曲。才发现,他把人生唱了一遍。

男人,女人,家人,朋友,恋人,单身,恋爱,分手,复合,结婚,小孩(包括男的,女的,还有一个笨的)。

每一首歌,都是人生中的一个故事。写歌的人的故事。唱歌的人的故事。听歌的人的故事。可以是那歌名。旋律。或是简单的那一两句歌词。

有故事的人。

每个人都有故事,而每个人的故事错综复杂的交叠着。于是,你走进了他的故事里死赖不走,他打从一出世就在她的故事里,她只是他的故事里的过客。有些故事刻骨,有些故事想重来。有些故事没人相信,有些故事 limited edition

说到这里,有哪位知道克林顿的母亲是谁的请举手(不好意思职业病,一直发问叫人举手)?但是从克林顿的自传透露,他母亲也曾经写过自传。传统观念,只有 somebody 才会出传记。当时读到克林顿这段叙述时,改变了我的传统观念,我也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可以平凡,但是一定要活得精彩(有故事)。还有,不是只有总统才可以有故事,说故事(出自传),他妈的人生也是故事(要不然就不会有克林顿)。

突然,我有一个点子。

用周华健的歌,来说故事。


于是,我再次向小爱同学喊周华健。再次沉溺在故事里。

我不喝酒。

我有小爱同学,你有故事吗?

二零二零年一月一日





这是谷歌在二零二零年 一月一号的见面图。

很平静。随着图里主人翁的视线眺望远方,看到的是希望。好像灾难片片尾一切结束后重见曙光的那一幕,给人心底无限美好的憧憬。

我不知道这图是不是像以往特定日子的google见面图那样,背后总有着深沉特别的意义或小故事。哪位看官如果知道的话可以分享一下。

但是对于马来西亚人,看着这幅标志着二零二零年 一月一号的见面图,心底涌上无限的感慨。

对于我这一代马来西亚人来说,2020是一组充满着热血澎湃憧憬的数字。那是一个宏愿。一个刚好符合人生辉煌阶段(岁数)的宏愿。一个以为做梦就能实现的宏愿。做白日梦。

不是吗?

当今天一觉醒来,才发现这一天也不过是某一年日历里的一月一号,甚至有人觉得这一天不过是狂欢后的一天,或是一个普通的休假日(等等,为什么柔佛州没有假期???),我不禁想问问自己,再问问看官,到底有多了解什么是 2020 宏愿? 2020宏愿里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所谓先进国的样子,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宏愿里说的?真的是像电影里未来的世界那样有会飞的车,和小叮当的任意门吗?(如果看到这里才要去 google 找一找关于 2020 宏愿,那我劝你还是算了)

我的问题很简单,如果连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那么如何能达到目标?不是做白日梦,是什么?又或许,我们轻松简单地说,目标就是 2020 咯。那么是的,我们已达到我们所谓的目标,今天就是二零二零的第一天。

好,我说,我懂,课本里有教,我有背起来。很好。那我又想问问自己,这些年来有努力过达到 2020 宏愿里所说的目标吗?来,列一列。

2020 宏愿不只是马来西亚的宏愿。不只是政府的宏愿。不只是隔壁邻居的宏愿。我们总不能天天口里喊着 2020 宏愿,然后等着拍手庆祝宏愿的发生。

所以,最终2020宏愿沦为廉价的口号,好像出席了某某激励营或是什么创业讲座,心底顿时间泛起澎湃的激情,回家睡了一觉起来拉开窗帘又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犹如 二零二零年一月一号的今天。

好了,我马后炮完毕。

或许,比起激励人心的憧憬,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像这幅google 的新年见面图,平静的希望。


新年快乐。